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8:12:59
这种不平衡和不一致之间的套利空间是任何市场投机者都不会忽视的。
迟发的经济数据外国也有,但中国的彷佛特别迟。说得肯定一点吧:如果北京依然故我,不洞烛先机地大手应对,负增长一定出现。
我也打趣地向他说了两个他很不以为然的小故事。我指出,政府的经济数据全世界都错,分别是错多错少而已。其一是人民币处理失误,其二是新劳动合同法。记得一九八三年底,中国改革开始有眉目,一位在北京主事统计的仁兄到香港解画,说他们大事整顿统计,陈辞恳切,又说他个人可以担保数字不错。有些厂家是赞同这些政策的。
我对他说:相信他的真诚,但希望他以后不要那么傻,担保数字的准确性。是的,只要政府公布得迟,而你不断地到处观察,这里那里八卦一下,先说出来,水晶球就变得灵光了。这些方面的实现程度越高,对公有制的支持程度就越高,因国有制带来的委托代理成本会越低,公有制的边界就越宽些。
2006年底,国有企业净资产总值约13万亿元,人均大概1万元,如果按目前GDP的增速10%计,每人每年就有财产性收益1000元,一个三口之家就会增加3000元左右的现金流,这对拉动内需肯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做法有点像国内前几年搞的国企MBO。理论上,人民名义是所有者,实际上根本无法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既没有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分配的发言权和监督权,也无法从国有资产的增值中获利。这就对政治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到今天,多谢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到哪里找到更多的消费需求,以满足产能的扩张。1992至1994年间,俄罗斯最初的私有化是政府给每个公民分发面额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凭证可购买企业股票或入股投资基金,也可有偿转让或出卖,数以千百万计的俄罗斯人成为了股民。
在人类历史上,懒惰、不思进取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任何的有形损失,只不过人们看不到而已。当然,可能或有很多人选择买全国、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公民权益基金股份,也可能会有人去买新疆、山西等地的能源矿产公民权益基金股份,那么这些地方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价就会上涨。我当时对国库券的认识和态度大概和俄罗斯、捷克的人们对私有化券的认识和态度差不多。但如何从根本上落实缺位的全民资产名义所有者,一直是一个被避而不谈的问题。
也就是说,把国有产权通过国民权益基金股份的形式分给13亿公民,这样,让13亿公民都能通过基金股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并直接享受到国有资产的升值。在工程机械行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都是民有、民营企业,所有者都是私人,他们有威胁国家安全吗?反倒是这些企业的不断创新,使中国工程机械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势不可挡。而这一系列的讨论,多集中于国有、私有哪个更有效率,以及国有资产改革会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新加坡、瑞典、丹麦这样的小国可以搞公有制,因为这些社会的人口才几百万,同质化程度很高,使管理者和人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减少委托代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为了经济转型,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落实,把全民所有制中的所有者请出来,让产权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因此,我认为,民有化改革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的根本性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所以,我所说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有化,而是要将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中的全民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身份落实。所以,俄罗斯出现的财富寡头不是私有化券所致,而是后来的以债换股、当初私有化不彻底所致。
中国目前的公有制在现实层面常常成为少数人控制社会资源、进行权钱交易、明目张胆瓜分国有资产的借口。要搞民有化,中国人比当初的俄罗斯人、东欧人有经验得多,至少不会出现拿民有化基金股份换酒喝的情况。拿石油业的情况来看,因为垄断的日子太好过,相关企业根本没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也没有动力寻找替代能源,从长远讲,这使未来的国计民生更不安全了。私有化与民有化的经验教训《南风窗》:谈到把国有资产分给全民,很多人会想到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私有化,及其所造成的寡头、失业增加等现象。在捷克,私有化后,并没造就俄罗斯那样的寡头。可是,在中国只有GDP增速超过9%时,社会才能体验到繁荣,因为老百姓差不多只能通过工资的有限上涨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这之后,因为通货膨胀,一些民众为了生计出卖了私有化券,暴富者和经理们乘机廉价收买,私有化证券向他们手中集中。在您看来,私有化的边界和局限是什么?是不是私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好?陈志武:对一个国家,私有和公有的边界到底应该在哪里,取决于以下因素: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制度架构,是否有高水平的民主,司法是否独立。
过去我们总把生产建设跟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现在要改了,消费也是发展经济、甚至是更重要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美国在1998~1999年间GDP增速只有4%左右,但整个经济和社会一片繁荣。
所以,过去是从效率的角度谈为什么要把国企民营化,但是,到今天,我们必须从财富的国有还是民有,谁更能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谁更能促进经济模式转型的角度来考虑下一步改革方向的问题。2007年年末以来,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在多个场合呼吁把国有资产平分给老百姓,让国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以此增加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来拉动内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们不能总是投资建厂、修路、盖大楼,而忽视消费,现在已经是工业产能严重过剩。民有化的推进条件《南风窗》:中国现在推进民有化条件成熟么?陈志武:中国今天要搞民有化,相对要比当初俄罗斯、捷克的条件成熟很多。您对此有何评价?陈志武:俄罗斯的结局恰恰是私有化不彻底、权力不受制约所致。问题的关键是,老百姓过去基本只有工资这条单一渠道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
捷克也是发行私有化券,将所有国有资产平分给国民,公民可以直接购买公有企业股份,也可以向投资基金投入私有化券,成为基金股东。在美国,国防这样和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完全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
在中国需要高速工业化、需要建立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时期,经济靠投资驱动,那时,国有经济的比重可以高些,这有利于资源的集中投资,有利于快速工业化。《南风窗》:罗马俱乐部在几年前曾经出过一本书《私有化的局限》,认为私有化是件好事,但有局限,推行私有化要趋利避害。
在生产性资产民有的社会里,老百姓可以从两种渠道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一是通过劳动工资的上涨,另一个是通过财产升值。但是,一旦工业化发展成熟、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国有资产比重太高,反而会切断经济增长对社会能产生的财富效应、阻碍国内居民消费的增长,不利于经济模式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
现在是通过民有化改革、放开资产升值这条分享经济增长好处的渠道的时候了,这是从根本上解放民间消费的改革。只不过,在国有制之下,老百姓缺乏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产权基础。对于以前总处于温饱边缘的农业社会,生产能力低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那种发展经济等于扩大生产建设的观念可以理解。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私有化就是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代名词
所以,俄罗斯出现的财富寡头不是私有化券所致,而是后来的以债换股、当初私有化不彻底所致。美国的国防采购,从战斗机到爱国者导弹,都是由政府向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私人企业采购的,甚至在伊拉克打仗的,都有私人保安公司承包许多本来由军队做的战务。
再次是跟一国的发达程度、发展阶段有关。那么在操作层面,在如何将国有资产民有化的具体做法上,您有何设想?陈志武:用人均一份的改革模式,公平、透明,最大限度地杜绝权钱交易。
可是,在中国只有GDP增速超过9%时,社会才能体验到繁荣,因为老百姓差不多只能通过工资的有限上涨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基金用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获取投资回报,然后再向投入私有化券的公民分红。
发表评论
留言: